為什么你買的東西還是那么貴?

2018-02-01 18:16 admin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一種共同感覺,這就是最近幾年我們碰到情況一直都是,說到漲價基本上大家立刻就是感同身受,說到降價卻怎么都看不到影子,這是為什么呢?記得瀚哥還在讀研究生的時候,瀚哥母校的教授就曾經和瀚哥說到過這個問題,他說:“在我在讀博士的時候,北京出了二環就是菜地了,但是現在你出了七環都不一定能找到菜地,這樣像蔬菜、水果這些農副產品全部都要依靠物流運輸,那么我們買東西都不是把錢花在產品本身上面了,而是全部貢獻給物流業。”

對了,這就是問題的根源,我們一直感覺不到降價的原因是一件商品大部分的價格都在物流業上,而不是在商品的價格本身,越是大的城市例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其生活必需品的供應成本就越高,如果一旦某種商品漲價的話,由于流通的各個領域可以通過加價的方式層層傳導,所以漲價總能夠很明顯的體現在商品的價格上面,但是降價的話卻不是這么一回事。

根據《人民日報》的報道,我國的物流保管費用是發達國家的2倍,管理費用是其3-4倍,從流通組織來看,多級批發,多級零售的現象非常明顯,每增加一個環節,就平均加價5%到10%。就以大家平時生活中最為常見的牛奶為例,鮮奶是中國居民日常需求量最大的食品類產品,在《人民日報》調查的北京某超市中,國產的某品牌牛奶的每升價格達到了23元,而荷蘭進口的純進口牛奶的每升價格只有22.8元。

從理論上來說,牛奶從出口國出發,經過相當復雜的保鮮技術,涉及到眾多的流通環節,還要經歷至少兩個國家的海關,這種流程可謂相當復雜,而國產牛奶僅僅從產地出發,從產地到超市純粹的國內運輸,如果以北京為例最多也就內蒙古到北京的距離,這點點距離比起國際運輸來說可謂是九牛一毛。但是,為什么國產奶的價格還會高于進口牛奶呢?

問題就在于,中國的大部分農副產品產業具有著很多元的流通環節,所謂的流通成本并不是我們簡單的計算從產地到消費者購物的超市的這些成本。當一件農產品從農田或者工廠出發到消費者手中的時候,其中包含著運輸、倉儲、分裝、分銷等等多元化的成本。僅以剛剛我們說的牛奶為例,國產的牛奶從產地出發之后,要經歷一級批發,二三級分銷差不多三個環節,而進入超市之后,為了進入不錯的貨架,甚至要繳納高昂的進場費,如果做營銷活動的話,還有高額的宣傳費。根據《人民日報》的統計,中國的乳制品流通成本占總成本的比例超過了50%,而進口牛奶呢?則是通過一級代理商直接到達門店,雖然運輸的路程很長,但是卻沒有過多的中間環節,從而導致了進口的價格反而低于國產的價格。

可以看的欧美黄色网站,欧美性大战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欧美一区喷水,男人擦进女人的性视频